close

吳哥文化簡介

吳哥古蹟群位於柬埔寨北部的暹粒省,它曾長期掩沒於叢林中,直到 19 世紀才被發現。吳哥古蹟總建築群佔地長 24 公里,寬 公里,是高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所遺留下來的不朽宗教建築。吳哥寺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七大文化遺產之一,全城雕刻之精美有「雕刻出來的王城」美譽。

 

吳哥古蹟的建材

吳哥古蹟基本上是壘石建築。古時真臘只有祭祀建築用石建造;王宮是木結構,鑲嵌金窗;民居則是覆蓋茅草的竹編的房屋。宮殿和民居現已無存。

吳哥寺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遊廊頂鋪有時設木天花板。高棉的建築師在 12 世紀已比以前更加熟練而自信地運用砂岩代替磚或紅土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吳哥寺的大部分建材是砂岩方磚,紅土石則用於外牆和隱閉的結構。

柬埔寨的砂岩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粉紅色的砂岩,質地堅硬,另一種是灰色砂岩,質地柔軟,容易風化剝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

灰砂岩的表面難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輪廓容易因歲月而模糊不清。吳哥寺廟的砂岩磚以侏羅紀灰砂岩磚為主。在離吳哥地區東北 50 公里的庫楞山找到古代採石場地遺跡,古時依靠水運,人力和大象運送到吳哥地區工地。

吳哥寺廟中常用的另一種建材是紅土石。紅土石是岩石經過熱帶炎熱氣候長時間風化,以致岩石中的可溶性礦物質流失,殘留不溶於水的氧化鐵和石英等礦物質而形成的多孔紅棕色岩石。中南半島的地表含豐富的棕黃色的紅土石軟土,容易從地層中開採。開採出來的紅土石容易切割成磚狀,置空氣中逐漸氧化而變硬。在吳哥窟中,紅土石常用作台基的護牆,或用於圍牆,或作為鋪地、造堤的地基,上面再覆蓋砂岩石塊。

黏土燒制的粉紅色長方磚大小不等,多用來鋪路,造牆。

古真臘用瓦按嚴格的等級制度:王宮用錫瓦和琉璃瓦,廟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寢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吳哥寺是寺廟,長廊頂部鋪土瓦。

 

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吳哥寺的建築藝術

對稱

吳哥寺佈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寺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佈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 90 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 90 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複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台基

台基結構,源自希臘,傳入印度,從印度傳入真臘後,演變成為吳哥建築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為柬埔寨常遭受湄公河氾濫之災,時至今日許多民居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吳哥許多古跡都有台基。

十世紀初的巴肯寺有五層台基,十一世紀中葉的空中宮殿有三層台基。

吳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後來台基發展成為吳哥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河水不到的高層建築,如吳哥寺第一二層的內院小藏經閣,也都有了台基。

須彌山

空中宮殿雖有多重台基,但畢竟只有一座中心寶塔,還未能完全代表有五座山峰的須彌山。吳哥寺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寶塔則完整地成為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象徵。

吳哥寺的台基,也從早期平整的簡單台基,演化為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束腰有水準棱裝飾,雄健而簡潔。

台基在中國古典建築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層台基也是常見的建築形式。吳哥寺台基和中國古典台基最大的差異,在於台基周邊的建築物;中式台基周邊常圍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欄,吳哥寺的台基的周邊則圍繞著 4-5 米高的石柱迴環畫廊。吳哥寺的多層台基比同層數的中式台基高出幾倍。

迴廊與長廊 

有東西南北四道長廊組成的迴廊是吳哥寺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吳哥寺的長廊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簷的廊頂。這三個元素除去明顯的實用功能之外,對於美感的貢獻,三者缺一不可。

長長的畫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寺的總體外觀,添加橫向空間的節奏感。畫廊的重簷,為吳哥窟的外觀添加縱向節奏感。

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台基,而在吳哥寺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複,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

吳哥寺的長廊,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長廊或是一邊兩排石柱,或兩邊各兩排石柱,沒有一邊一排或兩邊各一排的格式。

因為吳哥寺的長廊的拱頂較高,頂結構,不是由徑向楔形磚鑲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兩段牆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準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疊澀拱。這類疊澀拱頂跨度較小,如果只有單排石柱,單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頂,難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築偏廊,增加半個拱頂,加寬拱頂的總寬度,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邊的兩排石柱,一排支撐主拱頂,一排支撐偏廊拱頂。

吳哥寺凡有雙柱的長廊必有單邊偏廊,只有一邊看去是重簷;凡有四排石柱的長廊,即每邊各兩排石柱,則兩邊各有偏廊,從任何一邊看去都是重簷。

長廊有兩排石柱的一邊是敞開的,另一邊是石牆壁。吳哥寺長廊的牆壁,有的是整片雕牆,中間不留窗子,有的開著明窗,可以外望,有的開著裝飾性的直葫蘆欞假窗。明窗之間或假窗之間的牆壁,裝飾著頭戴金冠,足帶金鐲的女神的浮雕。

長廊的佈局有一字廊、迴廊和十字遊廊三種形式;十字遊廊通常和迴廊組成田字廊。從外郭到頂層的長廊形式如下:

  • 外郭圍牆:直葫蘆欞假窗雙柱重簷長廊
  • 基層圍囿:雕屏雙柱重簷迴廊
  • 中層圍囿:直葫蘆欞假窗單簷迴廊
  • 頂層圍囿:明窗雙柱重簷迴廊
  • 頂層、中層田字閣:四柱十字重簷遊廊

迴廊的出入通道,相當考究,有兩種形式:有塔的塔門和沒有塔的廊門。

廊門像個亭子,在與遊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兩三進,每進的亭子有拱頂,有二三對方柱,每進的頂上有雕刻精細的門楣和三角牆。

吳哥寺的建築師巧妙地運用空間,用長長的大道顯示空間深度感,用迴廊的橫展,構造出建築物的寬闊感,用不同層面迴廊的透視重疊,構造出建築物的高峻感;吳哥寺雖無大型的中心建築,但其外觀可以媲美於一座龐大的中心建築。

密簷石塔

吳哥寺的上圓下方的密簷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簷。

吳哥的石塔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世紀初,吳哥的塔是一座座獨立的密簷式塔,10 世紀出現了排列在平臺上的塔群,如豆蔻寺的一字排列的塔,而空中宮殿的中心塔則矗立在有迴廊的祭壇之上,11 世紀初的塔凱歐寺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剛寶座塔,有五座寶塔在三階寶座之上。

吳哥寺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迴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迴廊融合成為塔門迴廊,塔門迴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疊成為有多層塔門迴廊的祭壇。

 

【印度史詩之一:乳海翻騰 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

這個印度教的三大史詩之一的神話故事,可以在大吳哥的四個城門,小吳哥迴廊的壁雕等地發現。

傳說中,長生不死的甘露,埋藏在須彌山 (Mountain Meru) 下的乳海 (Ocean of Milk) 底下。

阿修羅,善神,和毗濕奴神(印度教的保護神),合力把乳海攪乾,以獲取這長生不死的甘露。

毗濕奴神化成靈龜,頂著須彌山當作支點,阿修羅和善神分別列隊,拉著七頭蛇 (Naga),九十二個阿修羅拉著巨蛇的頭,八十八個善神拉著巨蛇的尾,用巨蛇的身體,當作翻騰乳海的巨纜。阿修羅有圓凸的眼睛,戴著有冠毛的頭盔;善神則是杏眼,戴圓錐型的頭飾。神魔合力,握著巨蛇翻騰乳海,旁邊還有猴神哈紐曼在協助。

翻騰了千年後,乳海攪乾了,因為磨擦產生的高熱,使水沸騰,魚、蝦、鱷魚紛紛死亡。(浮雕中以斷成一半象徵死亡的水族)

乳海翻騰令巨蛇吐出致命的毒液,梵天神 (創造之神要求濕婆神 (破壞之神吞下毒液以保護眾神。

甘露先在阿修羅的那邊湧現,阿修羅正要飲用時,天空突然出現許多飛天小仙女(阿帕莎拉Apsara)。飛天小仙女有著曼妙的姿態,各種不同的髮飾,手拿花朵或法器,上半身上空,戴著臂飾及項鍊,下身穿著有飾帶的長裙,赤腳,跳著誘人的舞蹈。(大吳哥及小吳哥的浮雕)

阿修羅們看得呆了,渾然忘了長生不死的甘露。

三頭白象也在乳海中浮現,後來成為因陀羅神 (Indra) 的坐騎。(鬥象台及女王宮的浮雕)

善神們趁著阿修羅們魂不守舍之際,搶過甘露一一服下。

其中一個阿修羅,眼看甘露要被善神喝完了,化身為善神,排隊也喝了一口甘露,甘露還只在喉嚨中時,天上的日神及月神看出來這個善神是冒牌的,立刻砍下他的頭。

這個阿修羅的身體馬上死去了,但頭部已經喝到了長生不死的甘露,所以頭部並沒有死去。這個頭知道是日神、月神打的小報告,害他功虧一簣,於是恨之入骨,追著日神及月神,偶爾把祂們吞進喉嚨中,但是因為阿修羅的喉嚨已經被砍斷了,所以吞進去的日月神還是會跑出來,這就是日蝕和月蝕的原因。(小吳哥的浮雕)

 

【印度史詩之二:羅摩衍那

印度教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描述羅摩(Rama)的妻子喜妲被十個頭的惡魔羅波那(Ravana)擄去,諸神趕來與羅波那大戰於藍卡,猴神哈紐曼也率領猴群趕來相助。

 

【印度史詩之三: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是一部大史詩,人物眾多,彷彿古印度教的創世紀故事,摩訶婆羅多對印度文化和印度教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正如書中第一句說的:「這裡有的東西,在所有地方都存在;這裡沒有的東西,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故事主線圍繞兩大家族:俱盧族與般度族,敘述兩大家族的漫長戰爭。

摩訶婆羅多不僅僅是講述一個故事,廣博仙人在書中說,本書的目的是闡明人生的四個目標:愛、財、法和解脫,許多印度人相信人生的最終目標是達到解脫。

 

濕婆神與林迦

多數的吳哥神廟中,都有圓形的陽具石雕設置在方型的女陰象徵中,印度教信仰中的濕婆神代表著生殖之神,是萬物生長的護祐者。陽具造型叫「林迦」Linga 通常是以一根圓柱代表,方型凹槽座台座象徵女性生殖的女陰造型,叫做「優尼」Youni,開口象徵子宮的產道,供奉在神廟的中心內部,象徵著生命的綿延傳續。

印度神話故事傳說:「梵天 Brahma(創造神)與毗濕奴 Mahavisnu(保護神)陷入誰更值得尊敬的爭論。就在他們爭論不休的同時,面前突然出現一根火柱,熊熊烈焰似乎要吞噬整個宇宙。梵天與毗濕奴大驚失色,決定要去尋訪火柱來源。於是,梵天化成迅飛的天鵝,順著柱子向上探尋了一千年;而毗濕奴則化身一頭巨大的野豬,順著柱子向下探尋了一千年,但是兩人都無法到達柱子的盡頭就回來了。當他們疲累不堪地回到出發地點相見時,濕婆神 Siva(毀滅神)出現在他們面前;此刻他們才發現火柱原來就是濕婆神的林迦,於是就奉濕婆神為最偉大最值得尊敬的神。」因此,濕婆神也代表著繁殖之神,護祐萬物的生長。

 

關於蛇的傳說

高棉語中的「吳哥」來自梵文 naga,即蛇。

古印度普拉納斯族的傳說中,相傳印度拔羅婆王朝的締造者婆羅門斯坎達西司雅(Skandasisya)是蛇女之子。與中國古代「真龍天子」之說,異曲同工。

真臘人奉蛇神那伽為神靈,在吳哥城的入口大道和吳哥寺的大道上,處處可見多頭蛇的造型。

真臘人把印度神話中毗濕奴令 92 尊阿修羅和 88 尊善神把蛇王婆蘇吉(Vasuki)當繩索攪動乳海的故事,刻劃在吳哥寺的畫廊上,足見古真臘受印度文化的影響。

 

吳哥古蹟之歸納

我把吳哥王朝 400 多年的歷史大致分為草創期、前期、中期、後期、王朝尾聲

草創期(西元 800 年前後):闍耶跋摩二世建都於羅洛士遺址群

前期(西元 900 年前後):因陀羅跋摩一世建神牛寺﹝家廟﹞、巴孔寺﹝國寺,五層須彌台,一座中心塔﹞;耶輸跋摩一世建都於吳哥地區,建羅蕾寺﹝家廟,島廟﹞、巴肯寺﹝國寺,五層須彌台,五座中心塔梅花排列;曷利沙跋摩一世建荳蔻寺﹝國寺,五座磚塔一字排列﹞

中期(西元 1000 年前後):羅貞陀羅跋摩二世建東梅篷寺﹝家廟,島廟,三層台階,五座中心塔﹞、變身塔﹝國寺,四層須彌台,五座中心塔梅花排列﹞,始建女王宮﹝寺廟﹞;闍耶跋摩五世續建女王宮,建塔凱歐寺﹝國寺,三層須彌台,五座中心塔梅花排列﹞蘇利耶跋摩一世建空中宮殿﹝國寺,三層須彌台,一座中心塔﹞

後期(西元 1100 年前後):烏達雅地耶跋摩二世建巴普昂寺﹝國寺,三層須彌台,中心塔已損毀﹞;蘇利耶跋摩二世建吳哥寺﹝國寺,三層須彌台,五座中心塔梅花排列﹞、塔瑪儂遺址

王朝尾聲(西元 1200 年前後):闍耶跋摩七世建巴戎寺﹝國寺,五座中心塔梅花排列﹞、鬥象台﹝閱兵台﹞、癲王台﹝法院﹞、寶劍塔﹝家廟﹞、塔普倫寺﹝家廟﹞、達松將軍廟﹝家廟﹞、涅磐宮﹝醫療寺廟﹞、班蒂克黛

 

吳哥古蹟中英名詞對照表

吳哥城 大吳哥 Angkor Thom

巴戎寺 Bayon

巴普昂寺 巴本宮殿 Baphuon

空中宮殿 / 古皇宮 Phimeanakas

鬥象台 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十二生肖塔 / 審判塔 Prasats Suor Prat

古代法院 癲王台 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巴肯山 Phnom Bakheng

女王宮 / 女皇宮 / 班蒂斯蕾 Banteay Srei

羅洛士遺址群:巴孔寺 Bakong、羅蕾寺 Lolei、神牛寺 / 比列科寺 Preah Ko

吳哥寺 / 吳哥窟 / 小吳哥 Angkor Wat

荳蔻寺 / 喀拉凡寺 Prasat Kravan

班蒂喀黛 Banteay Kdei

皇家浴池 Srah Srang

變身塔 Pre Rup

東梅篷寺 East Mebon

東大人工湖 East Baray

達松將軍廟 Ta Som

涅盤宮 Neak Pean

寶劍塔 / 聖劍寺 / 卜力坎寺 Preah Khan

塔瑪儂遺址 Thommanon

塔凱歐寺 / 茶膠寺 Ta Keo

塔普倫寺 Ta Prohm

arrow
arrow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