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由於幸運躲過二戰戰火,整個舊城區,中世紀的建築大都完整保存下來,其中以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為大宗。即便是較外圍的新城區或中央車站以東的區域,也遍佈中世紀建築,到處充滿濃濃的巴洛克風,而很多旅館或民宿就藏身於這些建築當中。所以在捷克旅遊,一不小心,就會住到古蹟裡面去了,呵呵~
在布拉格旅遊,由於景點太多、範圍太大,除了雙腿之外,必定要借助地鐵或路面電車幫忙。所以前往布拉格之前一定要先好好研究一下地鐵與路面電車的路線,或許我下次也可以寫一篇布拉格的交通與景點攻略來分享一下。布拉格的地鐵、電車、巴士都是通用票券,價格只有兩種:90分鐘內32Kc / 30分鐘內24Kc,所以出門前不妨規畫一下路線,先搭地鐵或路面電車前往單一或零星的景點,不要停留太久,然後用同一張票繼續搭地鐵或路面電車前往景點集中的區域,只要全程控制在90分鐘或30分鐘之內,就可以把一張票的效能發揮到極致。只是中途下車時,不能坐下來喝杯咖啡、用個餐、或參觀一下博物館......,所以中途下車的景點,最好是僅需欣賞建築外觀與拍照的,至於這路線要如何安排,就看個人的功力惹 XD
布拉格舊城區的景點實在有點多到爆炸,這篇總算進入舊城區的最後一篇了~~
除了前篇走訪的契里特納街到舊市政廳到查理大橋沿途,一整段的徒步區是布拉格最經典的旅遊路線;從舊市政廳前方的小巷往南走,也可以發現另一番風景......
舊市政廳的天文鐘前方,正對著一條巷道,巷道夾在兩排文藝復興式的拱廊之間,狹小的巷道裡頭萬頭鑽動,兩旁大多是波西米亞水晶店與紀念品店。
在巷道的入口處,就是一家規模非常大的水晶店。
往巷內走不遠,在一個叉路口有一間「兩隻金熊之屋(Dum U zlatych medvedu)」,名稱的由來當然就是拱廊上方的兩隻金熊。
從這個門廊進入後,據說有仿希臘式與義大利式的廊柱,不過當天大門深鎖,並未對外開放。
這個拱廊門楣是號稱全城最美的文藝復興裝飾
旁邊掛在牆上的人像銅雕,主角是Egon Erwin Kisch,他在兩隻金熊之屋出生,是一位猶太裔的記者、作家......
繼續往前走,步出狹小的巷弄,出現一個規模龐大的市集 – 哈維爾斯卡露天市集(Havelske trziste)。
市集同樣是夾在兩排文藝復興式拱廊之間
市集販賣新鮮蔬果與手工藝品,價錢比一般商店便宜些,而且重點是...還可殺價!
這個市集的歷史,從13世紀開始到現在,可說與布拉格的發展同步!
在市集的尾端,可以看到藏身於鬧街、夾雜在房舍之間的兩個巴洛克蔥頂,這是哈維爾教堂(svaty Havel)。
由於教堂位於窄巷內,很難完整拍下教堂正面的全貌。
這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最早建於13世紀,在當時這裡是屬於布拉格城外的德國人自治區。
教堂內部,與布拉格大部分的教堂一樣,並未對外開放,因此只能從門外向裡頭張望 XD
哈維爾教堂旁的卡洛琳南大學(Karolinum),是查理大學本部的卡洛琳南校區,最早設立於1383年,是中、東歐最古老的大學。
原本大學的校舍與當時同期興建的舊市政廳、提恩教堂、火藥塔...等都是哥德式建築,後來校舍於18世紀重建為巴洛克式,二戰時期因為受損,戰後再度重建,成為一棟現代建築,僅剩南側一塊凸出的窗台,保存了最初哥德式的原貌。
這座哥德式窗台保存得相當完整,雕工精細,同樣是布拉格最偉大的建築師、也是聖維塔大教堂與查理大橋的設計者:彼得巴勒(Petre Parler)的作品。
艾斯特劇院(Stavovske divadlo)與卡洛琳南大學僅隔著一條路 – Ovocny trh,是布拉格新古典風格的經典之作。新古典風格是繼繁複華麗的巴洛克之後,人們開始反璞歸真,追尋簡單、雍容之美,於是把古希臘、羅馬的三角楣、列柱...等建築元素,再度融入建築設計當中~~
可惜當時艾斯特劇院正在整修,到處被鷹架所包覆......
我們從艾斯特劇院往南走,來到布拉格最著名的購物大街:納普希科普耶街(Na Prikope),街上有頗負盛名的黑玫瑰商場(Cerna ruze),此外幾乎所有聽過名號的歐美時尚品牌、平價服飾專賣店、鞋店...都集中在這裡,逛累了,也隨處都有速食店、餐廳、咖啡館可坐下來休息,是逛街血拚、壓馬路的好所在!
從納普希科普耶街轉往瓦茨拉夫大道,可以感受到布拉格雄偉壯闊的一面......
瓦茨拉夫大道長約一公里,整條大道的中間寬60公尺的區域,闢建為一條帶狀的公園與廣場 – 瓦茨拉夫廣場(Vaclavske namesti),廣場上還搭建了一個舞台。
瓦茨拉夫廣場的遠處最盡頭,可以看到國家博物館。
廣場上搭建的舞台,當天剛好有民族舞蹈表演。
舞者手持以色列國旗,舞者的服裝與國旗是同樣的色系...看來在捷克,猶太人的勢力應該是蠻龐大~~
在瓦茨拉夫廣場與那普希科普耶街路口附近的新藝術建築
房舍屋頂上的新藝術裝飾
接著我們前往瓦茨拉夫廣場的另一端 – 國家博物館,欣賞這棟雄偉的新文藝復興建築。
我們當然不是走路過去的囉,從瓦茨拉夫廣場這頭的Mustek 地鐵站,搭地鐵A線到瓦茨拉夫廣場另一頭的Muzeum 地鐵站,搭地鐵僅需一站,走路要走很久! 在布拉格旅遊,最好先研究一下地鐵與路面電車的路線,適時利用這些交通工具代步,否則若僅靠雙腿,保證會在布拉格走到鐵腿!
瓦茨拉夫廣場靠近國家博物館這頭,豎立一座聖瓦茨拉夫(St. Vaclavske)的騎馬雕像。
聖瓦茨拉夫是波西米亞第一位國王,統治西元870年成立的普傑米斯立德(Premyslids)王朝。
往舊城區的方向望去,林蔭大道中間的瓦茨拉夫廣場遊客非常多,形成一條長一公里的人龍。
位於瓦茨拉夫廣場南端盡頭的國家博物館(Narodni muzeum),建於1818年,是仿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但也帶有一些新古典主義的味道,恢宏雄偉,是新城區的地標。
國家博物館內主要收藏捷克古代歷史文物,包括標本、礦石、化石,還有還有...寶石和鑽石。
不過國家博物館最有看頭的部分,還是那恢弘大器、雕飾繁複的建築外觀!
面向國家博物館,在國家博物館左手邊的現代建築,是國家博物館的新館,同樣是國家博物館的一部分。
而國家博物館新館的左手邊,則是國家歌劇院(Statni opera Praha)。這裡是欣賞芭蕾舞、歌劇、舞台劇...等正式藝文表演的殿堂~~
國家歌劇院建於1888年,是當時統治捷克的德國人,興建給德國人專用的劇院。
國家歌劇院的外觀屬新古典主義風格,在希臘列柱的上方設置了一個雕飾極為繁複的三角楣。
接著我們再度藉助地鐵,「飛速」從新城區的國家博物館回到舊城區的火藥塔與市民會館附近......
從國家博物館的Muzeum 地鐵站,搭地鐵A線一站到Mustek,再轉搭地鐵B線一站到Namesti Republiky。
出站後看到...睽違已久的...小黃!! 捷克的計程車和台灣一樣是漆成黃色的,忽然覺得很親切。
說到布拉格新藝術風格的代表作,首推市民會館(Obecni dum)。
市民會館建於1912年,時值新藝術建築風起雲湧的年代。新藝術建築,起源於19世紀晚期,以自然花草圖騰或女性圖像、彎曲的鑄鐵欄杆、眾多的人像或藝術雕塑,打造出一個極度繁複華麗的建築立面。
市民會館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音樂及戲劇表演,售票處有節目單可索取,也可上網查詢(www.obecnidum.cz)。同時這裡也是每年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的主要表演場地。
在市民會館旁邊可以看到一座黑黝黝的哥德式尖塔,這是火藥塔(Prasna Brana),最早建於11世紀,是屬於舊城城牆的一個城門。14世紀左右,因為當時的皇宮就在這附近,因此把它改建成哥德式的風格,此時火藥塔已不再具備城門防禦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華麗的雕飾。但隨著皇宮遷移到布拉格城堡,改建的工程就此停滯下來,成為一座未完工的塔樓。
到了17世紀,這裡被充當存放火藥的倉庫,這也是火藥塔命名的由來。
直到19世紀,再以新哥德建築型式重整火藥塔,這座塔樓才終於得以完工,形成目前所見的樣貌。
火藥塔也是契里特納街行人徒步區的起點,一路往西走可以到舊城廣場、查理大橋、城堡區......
延伸閱讀
【攻略 ● 捷克布拉格】舊城區:概述、交通、景點總整理、Google map 景點地圖分享與座標查詢
【攻略 ● 捷克布拉格】小區:概述、交通、 景點總整理、Google map 景點地圖分享與座標查詢
【攻略 ● 捷克布拉格】城堡區、猶太區:概述、交通、 景點總整理、Google map 景點地圖分享與座標查詢
【捷克 ● 布拉格】火焰哥德式的經典之作@舊城區Stare mesto 提恩教堂、舊城廣場、舊市政廳
【捷克 ● 布拉格】布拉格左岸也有大廣場@小區Malostranske 小區廣場、華倫史坦宮殿和花園、聖湯瑪斯教堂、聖尼古拉教堂、涅魯達瓦街
【捷克 ● 布拉格】大使館隨你拍美國除外@小區Malostranske 大使館街、勝利瑪麗亞教堂、貝特辛山、國家劇院、跳舞的房子
【捷克 ● 布拉格】登上城堡山遠眺布拉格@城堡區Hradcany 布拉格城堡:史瓦森堡宮、史坦柏格宮、馬丁尼茲宮、聖十字教堂、聖維塔大教堂、舊皇宮、聖喬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