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495.JPG

先前介紹過比利時的廣場,請參考這篇【比利時 ● 布魯日】貴族平民對看兩不厭

比利時的廣場通常位於城鎮中央,在中古世紀時期,既是政府的政經中心,也是市民的生活重心。廣場通常由市政機構、公爵宅邸、教堂鐘樓、公會建築、平民住宅......等圍合而成,逛比利時的廣場,既像逛露天博物館,又像逛市場,在飽覽各種類型的建築之餘,逛累了,可以隨時在廣場上找家咖啡館或餐廳,坐下來喝杯咖啡、用個餐,感覺非常方便親民!

羅馬的廣場,則呈現截然不同的樣貌,由於多半位於交通衢衝之地,通常被設計成一個大圓環,逛廣場須先穿越馬路。雖不夠親民,但卻壯闊有加~~

下面幾張照片,把羅馬的威尼斯廣場 (Piazza Venezia)、共和廣場 (Piazza di Repubblica)、波波洛廣場 (Piazza del Popolo) 與西班牙廣場 (Piazza di Spagna) 放在一起,不妨比較一下羅馬廣場的特色。即便是面積較小的西班牙廣場,廣場旁的店家較多、感覺較親民,但旁邊還是隔了一條小馬路 XD

 

威尼斯廣場

IMG_0533.JPG

 

共和廣場

共和廣場.jpg

 

波波洛廣場

IMG_0518.JPG

 

西班牙廣場

IMG_0501.JPG

 

共和廣場的位置非常好找,出特米尼火車站後向前直走 500 公尺就到了,也可以搭地鐵 A 線,在 Repubblica 下車即達~~

前一日暴走羅馬競技場、羅馬議事廣場與威尼斯廣場,差點走斷腿,此時當然是捨走路而就地鐵囉!

IMG_0490.JPG

 

羅馬的地鐵感覺髒髒舊舊的,不過在地鐵站出口附近這個電話亭,造型很特別且明亮新穎。只是這位麻豆,沒事拿著話筒裝模作樣做啥 XD

IMG_0491.JPG

 

共和廣場望去非常壯闊,兩棟弧形的建築,形成一個半圓形。

弧形建築物的風格混和了古典和巴洛克

IMG_0476.JPG

 

兩棟弧形建築的一樓是挑高的柱廊,店面多半是銀行、餐廳與旅館。

IMG_0489.JPG

IMG_0486.JPG

 

在共和廣場弧形建築物的對面,是天使聖母瑪利亞教堂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

教堂的原址是「戴克里先浴場」,教堂的正式名稱是「浴場中的天使聖母瑪利亞教堂」(真是落落長的名字啊 ),因為它不僅是為了天使與聖母瑪利亞而建,同時也是為了興建戴克里先浴場死亡的基督徒奴隸而建。

3 世紀末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為了挽救羅馬帝國的衰頹,不僅將首都他遷,並且將帝國分為兩大統治區塊,而為了安撫羅馬人民的不滿,於是興建了這座可同時容納 3000 人活動的戴克里先浴場 (這是在賄絡市民嗎 XD)

16 世紀教宗 Pius IV 因為西西里的教士看到浴場遺址有天使顯靈,於是下令在此興建一座教堂,而接下修建工作的是米開朗基羅。據說教堂內部有壯麗的前廳、高達 91 公尺的花崗岩柱天井、天使造型的聖水泉......

IMG_0479.JPG

 

因為這個殘破而毫不起眼的外觀,使得我們失去入內參觀的動力,也因此錯過了參觀米開朗基羅大作的機會 (搥胸)。事後孤狗發現,這座教堂的來頭不小,它可是義大利王國時期(1870年至1946年)正式的國家教堂 XDD

與帕拉提諾之丘、坎皮多怡歐山丘相同,這座教堂也成了我們造訪羅馬的遺憾,但也同樣成為未來再訪羅馬的動力~~

IMG_0480.JPG

 

共和廣場的中央有一個名為 Fontana delle Naiadi  的仙女噴泉

IMG_0478.JPG

 

噴泉與雕塑完成於 1901 年,算是較近代的作品。

IMG_0481.JPG

IMG_0487.JPG

 

噴泉的四周有四座裸體女神雕塑,在興建當時曾被批評不雅,但以現代的眼光看來,這雕塑其實也還算是保守的拉 

IMG_0483.JPG

 

波波洛廣場同樣是搭地鐵 A 線可達

波波洛廣場是昔日的朝聖者與旅行者,由北邊的佛拉米尼亞大道 (Via Flaminia) 進入羅馬城的主要入口,廣場北邊的城門就是羅馬城牆的佛拉米尼亞門。

IMG_0523.JPG

波波洛廣場北門.jpg

 

波波洛廣場中央的方尖碑,是奧古斯都大帝征服埃及時,帶回羅馬的戰利品,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 12 世紀,為法老王拉姆西斯二世所擁有。

IMG_0512.JPG

 

方尖碑的四周有四座獅子噴泉,這噴泉似乎已成為兒童遊戲場:有玩水的、有騎獅子的......

IMG_0520.JPG

 

波波洛廣場南方有兩座看似一模一樣的教堂,有人稱之為「雙子教堂」,但若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它們在外觀與細節上的些許差異。這兩座具有希臘式門廊與羅馬圓頂的教堂,是 17 世紀時,由教宗亞歷山大七世委派建築師拉伊納迪爾所設計。

IMG_0518.JPG

 

由廣場上望去,左手邊的教堂稱為聖山聖母瑪利亞教堂(Santa Maria di Montesanto)右手邊的教堂稱為「奇蹟聖母瑪利亞教堂(Santa Maria dei Miracoli)」,兩座教堂中間隔著柯索大道 (Via del Corso),是中世紀由北方進羅馬城的主要道路。

IMG_0521.JPG

 

柯索大道的盡頭,直達威尼斯廣場。

IMG_0522.JPG

 

這是左側的聖山聖母瑪利亞教堂,聖山是指以色列的「迦密山」,教堂建於 1662 至 1675 年,內部呈橢圓形,穹頂是十二角形。

IMG_0514.JPG

 

右側的奇蹟聖母瑪利亞教堂,建於 1675 至 1681 年,內部呈圓形,穹頂則是八角形。

IMG_0513.JPG

 

波波洛廣場東邊名為 Fontana della dea di Roma 的噴泉雕塑,後方有階梯可以通往平西歐山丘 (Pincio)。平西歐山丘上的鮑格才別墅公園 (Villa Borghese),是一座大型的景觀園林,也是羅馬第二大的公園。

仔細一瞧,這山丘上的拱廊上方居然站滿了人。在羅馬,不管是帕拉提諾之丘、坎皮多怡歐山丘,或是這個平西歐山丘,我從山丘下往上看,都滿是人群,也很佩服歐美人士旅行時的「苦行僧精神」,亞洲人士多半跟團,到了景點,大概就是下車拍個照,然後繼續趕路去了~~

IMG_0515.JPG

 

波波洛廣場西邊名為 Fontana del Nettuno 的海神噴泉雕塑

IMG_0519.JPG

 

最後來到羅馬最親民,也最浪漫的西班牙廣場,廣場旁這座具有圓弧型優美線條的西班牙階梯,更為廣場增添浪漫氣息。

IMG_0495.JPG

 

這裡也是電影「羅馬假期」的場景之一:邂逅的英國公主奧黛麗‧赫本與報社記者格里高利‧派克,就是在這個階梯上吃義大利冰淇淋~~

圖片2.jpg

 

西班牙廣場同樣是搭地鐵 A 線可達,與波波洛廣場僅相隔一站。

廣場東側的西班牙階梯,是 17 世紀時由法國人委託義大利建築師所設計。階梯通往山丘上由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資助興建的「山上天主聖三教堂 (Trinita dei Monti)」,教堂最明顯的特徵是哥德式的雙塔,這在以文藝復興式與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為主的羅馬,是較為罕見的。

階梯右邊黃白色的建築,曾經是詩人約翰‧濟慈的住所,現在則成為濟慈博物館,館內展示濟慈、雪萊和拜倫的文物及手稿,是對「浪漫主義」文學有興趣者必訪的朝聖之地。

IMG_0496.JPG

 

西班牙廣場中的破船噴泉 (Barcaccia Fountain),是由義大利雕塑家貝尼尼的父親彼得‧貝尼尼 (Pietro Bernini)所設計修改,於 1629 年改建完成。

之所以稱為「破船噴泉」,是因為原本的噴泉水量既小,水壓也不足,彼得‧貝尼尼遂在原來的水池中,做了一艘半淹於水池中的船環繞於出水口的外圍,使噴泉的水先流入船內,然後再溢流至水池當中。從這船狀似到處漏水的模樣,的確是名符其實的「破船」阿~~

IMG_0500.JPG

 

西班牙廣場是很熱門的觀光景點,據說不管是淡季還是旺季,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總是滿坑滿谷的觀光客,但我們來此的當下,觀光客卻是出奇的少,真後悔沒趁機跳進噴泉池內泡泡腳 (大誤)

IMG_0493.JPG

 

西班牙廣場的北側

IMG_0498.JPG

 

後面的警察杯杯與重機才是這張照片的重點啦 ><"

IMG_0501.JPG

 

西班牙廣場南端的天使雕像立柱

IMG_0499.JPG

IMG_0503.JPG

IMG_0504.JPG

 

正對著教堂、西班牙階梯與破船噴泉的康多提街 (Via Condotti),街道狹小,但精品店櫛比鱗次,是對女性同胞具有致命吸引力的血拼街!

IMG_0505.JPG

IMG_0511.JPG

IMG_0506.JPG

IMG_0508.JPG

IMG_0510.JPG

 

此地不宜久留,否則以名牌包退稅後的價格吸引力,肯定會讓你的荷包大失血 XDDDD

 

 延伸閱讀

【義大利 ● 羅馬】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特米尼火車站、大聖母瑪利亞教堂、圓形競技場、君士坦丁凱旋門

【義大利 ● 羅馬】羅馬不是一天逛完的:羅馬議事廣場、帕拉提諾之丘、開篷巴士 open tour、威尼斯廣場

【義大利 ● 羅馬】羅馬廣場隔著大馬路:共和廣場、波波洛廣場、西班牙廣場

【義大利 ● 羅馬】羅馬城內另一個國度@梵諦岡博物館:松果中庭、雕塑長廊、皮歐克禮門提諾博物館、拉斐爾畫室、西斯汀禮拜堂

【義大利 ● 羅馬】羅馬城內另一個國度@聖伯多祿教堂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bin 的頭像
    Robin

    羅賓的筆記本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