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柬埔寨 ● 吳哥之美】國王微笑大吳哥城@小圈 (一),走出空中宮殿的東邊圍牆塔門,整個視野豁然開朗,有一種走出原始叢林的感覺......
空中宮殿的東圍牆塔門外就是鬥象台 (Elephant Terrace),鬥象台與巴戎寺、癲王台,同樣是由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1181-1215) 所興建,鬥象台面對著一片寬闊的廣場,在古代是軍隊出征時的閱兵場。
在鬥象台的對面,可以看到掩身樹林當中,若隱若現的十二生肖塔 (又稱審判塔,Suor Prat Tower),在路的左右兩側各有六座。雖名為十二生肖塔,但與十二生肖其實沒啥關係,可能只是因為剛好有十二座的緣故 XD
到目前為止,歷史學家也不甚確定它的真正用途,有一傳說此乃古時走鋼索賣藝表演的地方;另有一說是用來關押犯人令其懺悔的地方:當有訴訟時,法官會將雙方關入塔內,再派親人監視對方,被關者誰先病倒,代表就是有罪的一方...... 這是什麼邏輯啊 XDDD
站在鬥象台上,遙想當年高棉的強盛時期,闍耶跋摩七世站在這個閱兵台上,檢閱帝國的軍隊:軍容壯盛、旌旗飄揚,大軍由正前方的勝利門出征,席捲掃蕩中南半島,終於成就一個統治大部分中南半島的強大吳哥帝國......
鬥象台是一個寬 350 公尺,高約 2、3 公尺的閱兵台。朝外的部分有眾多大象的雕刻,故稱「象台」。
大象只雕出 3 個立體頭部,身體的部分是以平面浮雕技法來表現,象鼻下垂,像一根一根的列柱。此種大象雕刻,混用浮雕和立體雕刻兩種手法,兼具「抽象」和「寫實」的雙重表現!
象鼻的底部各有一個蓮花座,蓮花座乃源自於佛教,這是因為闍耶跋摩七世改信奉大乘佛教,所以才有可能在此出現這種佛教圖騰~~
鬥象台圍牆上的雕刻事實上不只象,還有神鳥迦魯達 (Garuda),迦魯達是印度神話中毗濕奴神的坐騎。
鬥象台最北邊靠近癲王台的大象浮雕
由鬥象台的最北側,穿過一個迷宮般的通道可達癲王台 (Leper King Terrace,又稱古代法院)。
在這 6 公尺高的通道圍牆內滿是精美的雕刻,共有六、七層
迷宮通道的盡頭有台階可以爬上癲王台。
癲王台是一個在鬥象台東北端高約 7 公尺的台基,但台基上原有的木構造建築已不存在。
癲王台的台基上有印度教死亡冥界負責審判的大神「牙麻」(Yama) 的雕刻。其名稱由來有二:一是牙麻雕像因為石材的變質,身上顯出苔斑,彷彿皮膚病,因而稱之;二是傳說有位國王執政不得人心,連保護國王的蛇精都無法忍受,最後向國王噴了口蛇毒,導致國王得了痲瘋病......
由癲王台的台基上回望鬥象台
看完癲王台已過中午,我們在前往吳哥寺之前,就近到吳哥城鄰近的餐廳用餐,避免往返暹粒市區之舟車勞頓。
這麼大一個椰子僅要 2 USD,雖然比暹粒夜市貴些,但大熱天消暑解渴,划算!
吳哥寺 (Angkor Wat) 又稱為小吳哥或吳哥窟,是整個吳哥遺蹟當中規模最大、高度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遺蹟。
先看一下整個吳哥寺的格局
吳哥寺由蘇利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 於 1113 年至 1150 年間建造。
打破建廟獻給濕婆神的傳統,吳哥寺是一座獻給毗濕奴神的須彌山寺,也是當時的國寺。吳哥寺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元代古籍《島夷志略》稱之為「桑香佛舍」,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是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也是一座巨大的水上都市。
吳哥寺以五塔和三層迴廊所構成,外有灌水的壕溝象徵印度神話中的鹹海,建築佔地廣闊,宏偉壯麗。吳哥寺中心塔的高度達 65 公尺,相當 20 層樓高,也是整座廟宇的最高峰!
12 世紀初蘇利耶跋摩二世弒叔君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奪得真臘國王王位。蘇利耶跋摩二世因為是靠非正統方法獲得王位,為了鞏固威望,因而大興土木,建造比前任所有國王規模更為宏大的廟宇,作為國寺和他自己的將來升天的場所。
學者們認為吳哥寺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據有四:
1 與吳哥大多數其他寺廟朝東,面對朝陽不同,吳哥寺正門朝西,面向日暮;根據印度和爪哇的殯葬風俗,祭祀神靈的寺廟朝東,而墓地則一律朝西。
2 畫廊浮雕的次序是按反時針方向排列的,正符合婆羅門教葬禮時的墓地巡行方向。
3 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將之記為「魯班墓」,這表明吳哥寺的墓葬性質。
4 吳哥寺畫廊中蘇利耶跋摩二世與毗濕奴神的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
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設計了這座國廟,建造期歷時 30 年,趕在蘇利耶跋摩二世升天之時完成。
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改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吳哥寺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十五世紀初暹羅入侵吳哥,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佛教,吳哥寺又被改為上座部佛教寺。此後吳哥寺一直都是上座部佛教寺,延續至今。
真是落落長的歷史典故啊! 我總是忍不住要把細節交代清楚 XDDD
接下來就來看一下這座盛世經典建築的風采吧!
入口護城河的橋頭是一尊巨大的七頭蛇雕像,不過以這個蛇頭的歲月鑿痕看來,應該是後來補上去的。至於七頭蛇的蛇身、以及拉扯蛇身的阿修羅與善神,全部都不見蹤影...... 是全被盜光了嗎?
一條跨越 190 公尺護城河的引道直通西塔門
吳哥寺建在大片沼澤地之上,是一座巨大的水上城市。佔地廣達三百餘公頃的吳哥寺,建造時須先清除熱帶森林,砍伐許多直徑一米以上的大樹;接下來為了鞏固地基,必須將面積數百公頃的土地深挖數米,取出舊土,換上細沙,鋪上石子,再鋪上一層新土...... 在完全依賴人工的年代,這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吳哥寺的技師用 190 米寬的寬闊護城河,解決地下水位的漲落對地基的影響:雨季時護城河形成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儲蓄泛濫的雨水,而在旱季時蓄水池的儲水,則可以維持地基下地下水位的穩定~~
看這個護城河的氣勢,寬闊程度...... 竟如同一片湖泊!
吳哥寺的護城河,東西方向長 1500 米,南北方向長 1300 米,環繞一圈長達 5700 米;河面寬 190 米。
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寺西門、東門。多數遊客是由西堤進入吳哥寺,據說這條堤道在吳哥盛世時是裹金的
西圍牆中段樹立有三座塔門,一道石柱畫廊連通各塔門。各塔門都有縱通道和橫通道,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遊覽畫廊~~
塔門畫廊內的石葫蘆窗櫺
進入塔門之後,佔地 82 公頃的這一片廣場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舊址。
由圍牆西塔門通往寺廟西廊門的參道,長約 350 米,路面用砂岩石板鋪砌,參道左、右兩側各有一座藏經閣。
左側的藏經閣
右側的藏經閣
在藏經閣和寺廟之間,路北有一片荷塘;路南對稱位置的水塘,則是清水一泓。
參道盡頭是一個十字陽臺,稱為「王台」,王台左右有獅子守護。
通過王台終於到達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 光從護城河走到這吳哥寺須彌台的入口,將近 600 公尺,頂著烈日的漫漫長路,這就是為什麼來吳哥要先有做苦行僧的心理準備
吳哥寺的中心建築基本上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環畫廊圍繞的須彌台所組成,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須彌台的中心矗立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
第一層的須彌台基高出地面約 3 米,有迴環畫廊圍繞整個台基。迴環畫廊南北長 190 米,東西長 220 米。
迴環畫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 5 米高的拱頂,另一排支撐邊廊 3 米高的半拱頂...... 嗯! 有點抽象,看圖比較快......
第一層迴環畫廊的浮雕是參觀吳哥寺的重點之一,東西南北四面畫廊,共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長達 100 公尺!
進入西廊門,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整排壯闊的迴環畫廊浮雕,與牆上柱邊隨處可見的阿帕莎拉。
由西廊門入口,按逆時針方向繞行迴環畫廊,首先來到西畫廊南壁的《俱盧之戰》浮雕。
這幅浮雕是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敘述俱盧族 (左向右) 和班度族 (右向左) 的戰爭故事。《摩科婆羅多》是一部大史詩,人物眾多,可以說是古印度教的創世紀故事......
南畫廊西壁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的軍隊》浮雕
這面浮雕分割成兩層,上層描繪蘇利耶跋摩二世和他朝廷中的大臣將軍,下層則是他的嬪妃和兒女。其中一幅描繪蘇利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旁邊環伺侍從婢女,手執羽扇華蓋,華蓋達十五幢,展現貴族威儀。
華蓋的多寡代表階級地位的高低
數看看華蓋的數量是不是剛好十五幢 ^_^
南畫廊東壁《天堂與地獄》浮雕,大多分為上中下三層,描繪印度神話中 32 層地獄和 37 重天堂。
浮雕的中央有一執掌審判的大神「牙麻」,十八隻手臂,各持不同法器。
東畫廊南壁《毗濕奴攪乳海》浮雕,描繪印度《往世書》中一個著名的故事。
毗濕奴令 88 尊阿修羅和 92 尊善神把蛇王婆蘇吉 (Vasuki) 充當繩索,巨蛇纏住曼陀羅山,山座落在巨龜背上,以巨龜為支點翻攪乳海,以取得長生不老的靈藥......
毗濕奴在中央俯視,濕婆神、梵天神及猴王哈努曼也都出現在浮雕當中~~
東畫廊北壁《黑天戰阿修羅班那》浮雕描繪毗濕奴第八化身黑天,騎金翅大鵬鳥,戰勝阿修羅班那。
北畫廊東、西壁兩幅浮雕,許多部分尚未完成。
最後逆時針方向回到西畫廊北壁,描繪印度另一篇梵文史詩《羅摩衍那》,展示羅摩 (Rama) 的妻子喜妲被十個頭的惡魔拉伐那 (Ravana)擄去,諸神趕來大戰於藍卡的場面。
以上四幅畫廊浮雕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並沒有去看 (其實是因為整個畫廊實在太長,偷懶一下啦 XD),我們直接從東廊門爬上第二層須彌台。
第二層須彌台基高 5 米半,四周同樣有長方形迴環畫廊,東西長 115 米、南北寬 100 米,但第二層迴環畫廊就遠遠不如第一層畫廊有看頭。
第二層迴環畫廊的四角各有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只剩二三層。
第三層須彌台基,巍然拔高 12 米,十分陡峭。台基長寬各 60 米,上面建有田字形畫廊。
田字形畫廊中間有十字遊廊,四周有迴環畫廊,迴環畫廊四邊各有三條階梯下通第二層台基。
迴環畫廊四角各有一寶塔,加上一座中心塔,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上的五座山峰。
雖然上第三層須彌台的階梯共有十二座,但由於想上去的遊客實在太多,管理單位為了控管人數,只開放一座階梯,遊客一律由此階梯上下,所以排隊等待進入的人龍綿延數十公尺......
欲上須彌山頂,請先修練耐心 ><"
上了第三層須彌台,站在第三層的迴環畫廊中,俯瞰第一層與第二層的迴環畫廊。
第三層台基中間矗立一座 42 米高的中心寶塔,若再加上三層須彌台的高度,則塔頂離地 65 米!
中心寶塔內設有神龕,在蘇利耶跋摩二世時期,供奉毗濕奴;改為上座部佛教寺之後,則改為供奉佛像~~
看完吳哥寺,今天的最後一個行程,原本排定到巴肯山看日落,但因為在吳哥寺留連過久,且上巴肯山看日落有上山人數的限制,這個時間過去肯定是上不了山了。
所以我們決定改到變身塔看日落,反正日落長得都一樣......
變身塔是 961 年由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944-968) 所興建的國寺,是土磚和岩石混用的建築,廟塔部分是以磚和紅土建造,故建築本身些微偏紅。
變身塔是一座須彌山寺,有四層台基,最上層的平台上有五座寺塔,呈五點梅花狀排列,象徵須彌山。
學者推測變身塔是火化先王遺體,清洗骨灰的場所,因為是國王變身為神的神殿,故取名變身塔。在平台上有火化遺體的地方,火化後,再將部分骨骼以椰子水清洗,清洗過國王骨骼的水被視為聖水,順著洞口與引道流到一個小儲槽積存,供人取用 (難道是要拿洗骨水來服用嗎 XDD)
爬上變身塔的須彌台時,靠西邊的須彌台上早已卡滿了觀日落的人群。
我們穿過人群,再下到第三層須彌台的台基上,在這裡倒是找到一個不錯的觀日位置。
其實「觀日落」本身,我沒有特別感覺。
但很慶幸能在緊湊的吳哥行程當中,藉由等待日落,放慢腳步,靜靜地坐在這座千年古廟的台基上,俯視這一片曾經繁華強盛的吳哥大地~~
千年來,日出日落依舊,然而曾經強盛的帝國,如今只剩一片片殘破頹圯的磚塔石壁。
迎著漸涼的晚風,思緒也隨風飄揚......
晚上回到下榻的旅館 Borei Angkor Resort & SPA,準備在此用餐並觀看傳統戲劇表演。
旅館的 Lobby
這裡服務人員所穿的制服很有意思,有點像二次大戰時的日本兵風格~~
用餐與觀看傳統戲劇表演的場地是在戶外水池畔的景觀餐廳
戲劇表演的舞台
來這裡兩天,聽著這裡的「柬式」英語,有一種英語聽力退步的感覺 XD
或許因為柬埔寨曾是法國的殖民地,當地人所說的英語都有一股濃濃的法國腔。直到聽這個戲劇的報幕詞,才終於感覺英語聽力尚屬正常。
戲劇的內容已經記不清楚,反正就是關於印度教的神話故事,主要的角色有飛天女神阿帕莎拉、猴王哈努曼、惡魔拉伐那......
這一幕看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似曾相識?
猴王出現
戲劇進行當中,也同時用餐,餐點蠻精緻的,屬於柬式料理,包括柬式 BBQ 與柬式咖哩等......
故事進行到尾聲,仙女的服飾也愈華麗。
表演穿的服飾,長裙與豆蔻寺內的浮雕女神雷同,頭飾與胸飾則與吳哥寺中的飛天女神類似,只差沒有上空,哈哈!
放上這兩座浮雕讓大家比較一下......
再看一次,有像嗎!?
看完表演,剛好也用完餐。
今天走訪了小圈的大小吳哥
明天將前往外圍的女王宮與羅洛士遺址,晚上逛逛暹粒市最著名的中央市場、夜市、Pub street,尋找傳說中超值的 THE NORTH FACE......
延伸閱讀
【柬埔寨 ● 吳哥之美】國王微笑大吳哥城@小圈 (一):南城門、巴戎寺、巴普昂寺、空中宮殿
【柬埔寨 ● 吳哥之美】盛世經典小吳哥寺@小圈 (二):鬥象台、十二生肖塔、癲王台、吳哥寺、變身塔看日落、Apsara show
【柬埔寨 ● 吳哥之美】精雕細琢藝術極致@外圈 (一):女王宮、傳統市場
【柬埔寨 ● 吳哥之美】時光長河中的廢墟@外圈 (二):洞里薩湖、羅洛士遺址群